高效互联互通 陆海双向开放 西部陆海新通道:新增长 新格局

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大工程。近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这条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发运集装箱货物109万标箱,同比增长70.3%,首次实现年度发运量超100万标箱。

从一条线到百万标箱网络

西部陆海新通道百万标箱的突破从近日X9596次班列驶出广西钦州港东站开始,这列满载着柬埔寨大米、泰国香水椰等东盟国家货物的班列驶向重庆,见证了中国与东盟物流枢纽的加速升级。中国与东盟之间屡创的贸易佳绩,离不开这条通道建设的助力。

关于这条通道建设以来在基建投入、运营升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宏兵告诉记者,在基建投入方面,通道构建多式联运交通网络:铁路形成26条图定线路,渝怀二线、贵南高铁等投运,2025年将建成重庆至黔江高铁;积极推进内河航运干线航道扩能升级,北部湾港推进30万吨级航道、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扩建,钦州港发展成为全国首个铁海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平陆运河累计完成超69%的投资,通航后将缩短西南地区出海航程560公里;公路网络建设方面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轴、国省干线为支撑的运输体系,推进跨境公路修建,如开通重庆西永—东盟跨境货运专线。

在通道运营升级方面,李宏兵介绍道,通道建立“13+2”省际协作机制,陕西、青海等入股运营公司实现统一运作;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东盟快班”实现中欧班列与通道无缝衔接,运输时效提升50%;数字陆海新通道已现雏形,覆盖归集通关物流数据3.4亿条,共享调用7700余万次;重庆打造通道智慧大脑,贯通渝桂铁海联运数据链;创新“JSQ笼车+滚装船”汽车运输、冷链班列等模式,2025年跨境公路班车年开行破万车次。

“西部陆海新通道在铁路水运基础设施上面的建设一直在加强,地方参与并投入了很多力量,不仅陆运与水运加强联通,而且也加强了通道标准的建设。这些建设使得通道的运行更加顺畅,堵点明显减少。相应地,包括出口、整体货物运输量均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看到,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物流通道是非常受欢迎的。”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说。

从东盟快班到19天贯通亚欧

7月,亚欧跨境贸易迎来了物流双向通道时刻,在首趟“东盟快班”回程班列于重庆集装箱中心站中转中,中欧班列实现了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双向对开。这条亚欧贸易新路途通过无缝连接“欧洲—重庆—东盟”,实现了货物运输只需19天,较传统海运提升50%。目前,该线路固定开通由越南、老挝、泰国经重庆至欧洲的3条常态化固定线路,单趟可装载50标箱货物。

李宏兵称,西部陆海新通道成功打造了一条高效的亚欧贸易新动脉。它通过铁海联运与“东盟快班”等模式,实现了与中欧班列的无缝衔接,将欧洲与东南亚这两大经济区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纵贯欧亚的陆海联运大通道。这条通道的运输时效相比传统路径缩短出海时间最高25天,为高附加值、强时效性的商品提供了更优的物流选择,极大地提升了亚欧大陆的贸易往来效率。

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联动使重庆成为连接东盟与欧洲的核心中转枢纽。重庆海关同步推行“提前申报+口岸直转”模式,货物在欧洲起运前即可完成中国入境清关备案,抵达重庆后无需二次查验,通关效率提升60%。

李宏兵指出,该通道有力地优化与重塑了全球供应链与物流格局。通道已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7个港口。它不仅服务于中国东盟贸易,也成为欧洲、南美、非洲等地区与中国西部及东盟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选择,为国际贸易提供了除传统海运航线之外更稳定、多元的物流路径,增强了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性。其显著的效率优势正吸引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围绕通道进行重新布局,催生“通道+经贸+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了临港产业和枢纽经济的发展,从而对既有的全球经济地理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

伴随着这条通道的建设,亚欧贸易也在进一步实现双向发展。出口方面,四川的电子零配件、湖北的化工产品可以经由东盟班列驶往欧洲市场;进口方面,东盟的橡胶、热带蔬果可以发往中国西北和华中地区。东盟国家如越南,通过“东盟快班”进口德国汽车零配件可以比原来节约十多天的时间,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李宏兵认为,通道通过“一单制”提单、启运港退税扩容等改革,契合RCEP贸易便利化条款,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今后在构建陆海新通道国际工商会联盟等平台,探索数字与绿色贸易规则,为全球贸易提供制度型开放范例,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

从双向通道到产业协同

10月,西部陆海新通道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联盟成立。该联盟涵盖西部陆海新通道“13+2”省区市以及39家商协会,希望把之前分散发展的食品农产品加工产业整合起来,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产业生态圈,逐渐实现从“通道经济”向“物流+经贸+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

对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产贸融合现象,周密称,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在中国中西部地区,通过陆海运输连接起东盟的几个岛屿,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中西部地区是中国发展制造业最具潜力的区域,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这几年的建设,该区域加工贸易发展非常迅速,产业向重庆等区域集聚的速度很快。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增强了出口贸易的稳定性,降低了贸易成本,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内贸易和产业链的集聚,这些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强的动力和更多的确定性。

“该通道促进中国西部从‘开放末梢’到‘开放前沿’的转型升级。通道建设彻底改变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地理格局。重庆、四川、甘肃等内陆省份凭借稳定的物流通道,吸引了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产业聚集,推动产业从低附加值的‘通道经济’向高价值的‘枢纽经济’转型。”李宏兵说。

在与欧洲市场的连接方面,李宏兵称,该通道促进欧洲地区贸易路径多元化与效率的提升。欧洲企业通过该通道与中欧班列的无缝衔接,获得了通往东盟、中国市场的新选择,为欧洲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更优的物流方案。这种多元化的物流路径不仅降低了欧洲企业对单一海运通道的依赖,增强了供应链韧性,也为其开拓东南亚、中国市场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欧洲可通过通道更便捷地获取东盟资源与中国的制造品,丰富本地市场供给。

同时,在与东盟市场融合的过程中,李宏兵分析,该通道使东盟获得市场扩展与供应链优化的双重红利。东盟各国通过该通道获得了更高效进入中国广阔市场的机会。泰国的榴莲、越南的香蕉等农产品借助“东盟快班”等快速物流服务,实现了“当日采摘、次日登岸”的高效流通,大大提升了农产品价值。并且,东盟各国也得以更方便地获取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丰富了本地市场供给。这种双向流通不仅扩大了贸易规模,更通过优化区域供应链布局,增强了东盟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

“中国与东盟地区在产业结构上联系紧密,在产业链供应链上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市场,可以加强对接,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的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制度治理和贸易结构调整上联系更紧密,从而增强东盟国家在应对贸易变局以及全球供应链重构挑战的能力和持续创新的动力。”周密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