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互免签证协定正式生效,标志着中国游客赴马游迈进了“说走就走”时代。这一利好消息不仅为两国人民往来提供了便利,也反映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作为东盟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马来西亚的大门,不只是向中国游客敞开,也正在欢迎更多的中国企业。从能源基建到数字科技,从传统制造到绿色经济,中企的身影在马来西亚随处可见,投资合作正迈向更深层次。
马来西亚并非个例。近年来,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东盟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已成为中国供应链产业协同的关键区域。中国是东盟第二大外资来源国,直接投资主要流向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同时,中国企业投资东盟正在由产能对接向制度协同与技术协作纵深发展。
今年以来,面对地缘政治冲突、供应成本上升、采购挑战和营运资金困难等不利因素,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布局日趋多元化,东盟正是热门之选。日前发布的《大华银行企业展望调查报告2025(中国内地篇)》显示,尽管面临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意愿依旧强烈。超过4/5的受访企业在未来3年内将拓展海外业务。其中,东盟被中国企业视为最重要的未来投资目的地。马来西亚最受青睐,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也热度不减。
当前,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呈现哪些特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吕越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制造业深度融合夯实中国东盟产业链协同基础,数字化与绿色化合作构筑起新型投资增长点,制度型开放加速了规则衔接与投资便利化提升。
在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例子比比皆是。泰国工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在泰注册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达420家,较2020年增长3倍,占外资企业比例从7%跃升至22%。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预测,到203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泰投资总额将突破50亿美元。不仅如此,目前中国已在东盟布局30余个境外合作区,吸引2000余家企业入驻,区域制造配套能力显著增强,供应链本地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数字化与绿色化合作方面,中泰联合推动5G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马共建数据中心等,都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数字化合作日益密切的典型例证。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建设越南油汀光伏电站、印尼奇拉塔漂浮光伏项目等多个清洁能源项目,也为东盟实现低碳转型提供了示范样本。当前,东盟已逐步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海外生产重镇。截至目前,比亚迪、上汽、长城、长安、广汽埃安、吉利等中国新能源车企已在东盟国家建厂,同时吸引了中国电池、材料、设备等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
在规则衔接与投资便利化提升方面,东盟—中国自贸区3.0版谈判的完成,原产地累积规则调整及RCEP制度红利的落地,为中企带来更多原材料、劳务与税收成本优势。制度协同的深入,使区域内价值链提升空间不断扩大,有效强化了东盟作为区域友好型供应链核心枢纽的战略地位。
“未来,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互利共赢,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吕越说。
记者 孟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