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外资企业在华的长期主义实践

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是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吸引力的体现;提前6个月实现“十四五”引资目标,是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的诠释。

近日,商务部发布的1—6月吸收外资数据显示,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014家,同比增长11.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32.3亿元,同比下降15.2%。其中,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保持较快增长态势,6月当月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96家,同比增长17.4%。

截至今年6月底,“十四五”期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到7087.3亿美元,提前6个月实现了商务发展规划提出的7000亿美元的引资目标;累计新设外资企业22.9万家,比“十三五”期间增加了2.5万家。

从数据看吸引力

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十四五”期间,中国利用外资质量大幅提升。仅2024年,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就达34.6%,比2020年提升了6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了地区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

这一态势仍在今年前6个月延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090.6亿元,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058.7亿元,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278.7亿元。部分新兴产业引资增速较快,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化学药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27.1%、53%、36.2%、17.7%。

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关键期,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发展迅速,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新的投资机遇,吸引其纷纷布局。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传递出中国市场对外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积极信号,持续增强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得益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以及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外资企业也普遍看好中国市场的投资潜力。

这一点从引资来源地更加多元化可见一斑。今年上半年,东盟地区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增长8.8%(其中,新加坡实际对华投资增长12.5%),瑞士、日本、英国、德国、韩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68.6%、59.1%、37.6%、6.3%、2.7%(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在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加剧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正持续不断深化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依旧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和鼓励跨国公司长期投资中国。

外资深耕中国、信心不减不仅体现在上半年的数据中,还体现在1—6月的进出口数据里。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外资企业进出口6.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已连续5个季度保持增长。其中,在东部、中西部、东北地区进出口中,外资企业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0%、25.1%、26.4%。

前6个月,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资企业达7.5万家,创2021年以来同期新高。外资企业加快产能投资,上半年进口高端装备增长3.2%。同时,外资企业还加快了创新研发的脚步,上半年进口保税研发货物增长了52.1%,全国占比在七成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外资企业出口涉及的主要制造业大类中,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制造业出口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从政策看新机遇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日前在《学习时报》刊文中提出,中国将加大引资稳资力度,多措并举推动吸引外资“回稳提质”。有序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外资参与创业投资,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引导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有序规范实施战略投资,吸引更多优质外资长期投资中国资本市场。

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歇,并以一系列举措的落地凸显高水平开放的决心。继6月中下旬陆续发布鼓励外资企业再投资的一揽子政策后,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国家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从降本、增效、拓源、提质等多方面提出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的12条措施,优化再投资管理与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稳外资政策从“引进来”向“留得住、长得好”延伸的关键一招,将有效激活存量资本的“再投资效应”。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碎片化趋势渐显的当下,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不仅有利于引导外资企业更加深入地参与中国市场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更有利于提振现有投资者信心,并向全球释放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致力于构建开放型经济、开放共享发展红利的积极信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中国将适时推出新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再投资项目纳入清单管理和跟踪服务,开辟绿色通道推动项目加快实施。结合当前外资企业再投资时关注的重点领域,研究出台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形成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合力。

对此,相关专家预测,下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有望呈现企稳向好态势。其中,预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仍将是外资关注的重点,实际使用外资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数智“链”接美好新生活

一个汉堡从面包坯、肉饼的生产到最终抵达门店销售都有码可查,一瓶能量饮料从原材料采购到多元化消费场景皆高效自动,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在娱乐、办公过程中的体验均“畅爽丝滑”,由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带来的全新体验正在让每一位消费者的美好生活逐渐具象化。

携手供应商共建“供应互联、智慧物流、智慧餐厅”,打造端到端智慧化供应链网络;加速创新,通过数字化赋能,以创新技术打造敏捷、韧性、智慧的供应链标杆。这是在第三届链博会上,麦当劳中国与11家供应商伙伴联合发布“麦链”倡议中关于建设数智链条的承诺。未来,这些企业不仅要全面推进“一箱一码”项目,2026年完成从供应商、物流到餐厅的100%覆盖,实现食材全链路可追溯,还将聚焦“一会一评”,即供应商数字化委员会和供应商数字化成熟度评估,赋能全链路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去年,我们发布了‘一箱一码’项目,今年我们对其进行了升级。”麦当劳中国首席供应链官施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该项目从1.0到2.0并非普通的升级,需要攻克射频识别技术会受液体和金属阻碍导致识别率低的问题,是一次携手供应链伙伴共建产业生态的跨越。

他直言,这些突破与中国数字化生态的优质发展环境密不可分。当前,中国迈入了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转型也成为麦当劳中国加速发展的关键性战略。2024年8月,金拱门在南京启用IT研发中心,计划5年投入40亿元。从麦当劳APP到“一箱一码”全供应链追溯技术,再到智能点餐系统、人员排班系统等餐饮运营体系,这些数字化转型成果已在麦当劳全国超过7000家餐厅部署完成。“麦当劳全球其他团队在看到中国多个数字化项目落地时,感到非常惊讶。希望麦当劳中国的创新成果能推广到全球的供应链中。”

从上游优质原材料采购、中游智能化生产与仓储物流,到下游多元化消费场景创新,从一瓶红牛的能量饮料在中国的“漫游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天丝集团在产业链上智能高效运转的过程。

通过三大现代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运营,天丝集团正在构建一个辐射中国、连接东盟的高效供应链网络。2023年12月投产的天丝集团红牛饮料(四川)生产基地布局了5条生产线,引进了行业领先的高速全自动生产线和全自动立体仓库,实现了生产、仓储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高效整合,设计年产能14.4亿罐。这是天丝集团在中国落户的投资规模最大、产品产线最多、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生产基地。近日,项目二期新增的2条产线也正式投产,标志着项目步入“规模化协同”阶段,是天丝集团进一步增强区域供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对泰国天丝集团而言,该项目不仅是推进制造端的提质增效的关键落点,也对其进一步提升产能保障水平与市场响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1月,天丝集团红牛饮料广西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基地以工业4.0智慧工厂的标准进行项目设计和建设,4条高速全自动化生产线构建了绿色、智能的生产运营体系。该项目成为连接中国和东盟市场新的关键支点,进一步提升了红牛产品供应链的效能和稳定性。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无可替代。中国的供应链不仅规模庞大,更以其卓越的效率、持续的创新和强大的韧性吸引着全球企业。”天丝集团首席执行官许馨雄表示,集团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也看好中国供应链的独特优势,未来将充分发挥中国供应链优势,借助红牛品牌的“链主”影响力,共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集团的全球业务。

聚焦中国市场需求,英特尔也在推动更多创新应用的落地。凭借在半导体与计算领域的技术与生态积累,英特尔不仅在硬件层面推出全栈人工智能(AI)产品组合,满足多样化算力需求,还在软件与生态上持续推动开源合作,提供丰富的开发工具和资源,为产业链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

从与荣耀、小米等手机品牌的合作,到嵌入联想、红米等电脑品牌的应用,在第三届链博会的展台上,英特尔用一款款产品向人们展示了其数字链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情况。“目前,我们正与40余家中国独立软件开发商(ISV)携手打造本地化的AI PC应用。”英特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课堂上的AI教学互动、工业自动化的晶圆缺陷检测、智能交通管理的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地铁服务数字人……英特尔希望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道勾勒出AI应用落地的蓝图,携手为AI引领的未来创造更多价值。

绿色“链”动发展新未来

由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催生形成的绿色生产力正蓄势待发,绿色供应链也成为外资企业书写在华高质量发展新篇的重要一笔。

面对国内不断升级的环保要求,金光集团APP这家以绿色为发展基因的企业正全力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在于设备的升级或智能化改造,更是价值观和理念的升级,企业不应再将绿色投入视为成本,而是定义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资产,才能实现从‘制造产品’到‘制造向善’的跃升。”金光集团APP(中国)副总裁翟京丽告诉记者,“作为链主企业,我们正大力发展新能源,将自建光伏和生物质能源作为实现碳中和战略的关键减排路径,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

据悉,APP(中国)旗下各工厂推动和落实了多个节能改造升级项目。比如,将纸机现有的水环式真空泵改造升级为高效能的透平机,每年可节降电力成本超千万元;提高雨水、中水、车间白水等回收利用水平,降低新鲜水取用量等。目前,APP(中国)拥有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旗下的金东纸业三期于2023年3月启动20兆瓦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待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之一。

APP(中国)还优化物流运输路线,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减少物流环节环境足迹,并围绕物流环节,实施淀粉包、瓦楞纸垫板、纸芯塑料套、废浆片等回收再利用项目。各生产基地正逐步将运输车辆更换为新能源车型,并实施内部叉车“油改电”项目,降低传统能源消耗。

5月7日,APP(中国)旗下海南金海浆纸年产12万吨特种纸项目开工,该项目计划引入全球领先的智能化设备与低碳工艺。值得注意的是,金海浆纸在近几年重点提升了码头岸电使用率,减少燃油副机发电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和噪声污染等,推进港口绿色发展。

从一张纸到一条链,APP(中国)将绿色、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发展的DNA令翟京丽颇感自豪:截至2024年年底,APP(中国)自营林总面积超29.3万公顷,自营林碳储量达4370万吨。其除了保证优质原材料的自主供给力外,还为开发碳汇以及生物质能提供了坚实后盾。未来,集团将积极探索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在跨境产业链协同下的可持续发展新机遇,持续发展绿色金融,让“绿”融入全价值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外资企业在华布局和发展可以看出这句话的含金量仍然在上升。围绕绿色、创新,联邦快递在中国市场实现供应链共赢方面持续发力,通过车辆电动化、寄件无纸化、建设可持续发展设施、推动科技创新等降低自身经营活动的碳排放。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重点议题,打造可持续的供应链,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在联邦快递中国区总裁许宝燕看来,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物流行业的绿色转型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绿色物流是构建可持续供应链的重要部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也是物流企业获得市场优势不可或缺的途径。企业将不断加大在可持续发展实践方面的投入,将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低碳新能源应用、环保包装、科技创新装备等作为重点方向,多方面发力降低主要排放源的碳排放。

合作“链”出共赢新发展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共融共生让合作更紧密,让供应成“共赢”,携手合作伙伴聚力发展成为企业的共同选择。在中国发展的外资企业也通过“合作之链”串起了共享共赢的未来。

“高质量的供应链就像一场大型的交响乐,需要大家一起上台、多方协作才能奏出最美的和弦。我们坚信,只有和伙伴们‘链链相系’,才能‘美好回响’。”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表示,供应链是共情链、赋能链、共赢链,欧莱雅与超1600家中国供应商的合作便是生动实践——通过携手共进带动就业,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更让中国创新反哺全球,奏响供应链生态圈共荣的动人乐章。

据法国独立经济咨询公司Asterès统计,欧莱雅中国每创造1个岗位,便能在原料采购、物流、美容服务等价值链环节带动20个新增岗位,有效促进就业与产业协同。欧莱雅集团苏州智能运营中心整合了海柔创新、库卡等本土与国际创新技术,打造出世界级智能仓储物料解决方案。

携手中国合伙伙伴,力拓集团也实现了共赢。位于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西坡铁矿于今年6月6日正式投产。该项目是力拓与中国宝武宝瑞吉东坡合资项目的延续,年产能达2500万吨,将为帕拉布杜采矿中心提供长达20年的资源保障。

“随着全球产业链格局不断变化,构建一个更加低碳、充满韧性与包容的供应链体系至关重要。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引擎和推动低碳转型的中坚力量,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力拓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许峰表示,力拓致力于与包括中国宝武在内的伙伴不断深化合作,推动从资源开发到低碳钢铁生产的全链条协同。西坡项目的顺利投产、西芒杜项目的稳步推进以及与国家电投在低碳运输解决方案方面的合作,都印证了力拓与中国企业共谋供应链稳定发展的坚定承诺。力拓集团期待与价值链伙伴共同探索机遇、深化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行业智慧与力量。

在北京追加投资25亿美元、与中国企业达成授权合作的阿斯利康也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赢链”的内涵。“中国是全球医疗创新的引领者。我们持续深度参与链博会和‘可持续市场倡议’(SMI),展现了我们致力于通过合作,加速‘健康中国2030’早日实现、构建人人享有健康未来的决心。”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负责人尹思睿(Iskra Reic)表示,今年3月,阿斯利康宣布在北京投资25亿美元建设第6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及开展创新合作。同时,今年以来,企业与4家中国创新企业达成授权合作,并在青岛和无锡生产供应基地持续取得重大进展,都体现了阿斯利康对中国创新的信心及持续深耕中国发展的承诺。

共赢的合作不只体现在创新上,还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中。作为SMI中国理事会健康系统工作组联合主席单位,阿斯利康携手15家企业推动中国首个多方可再生能源采购计划,预计年碳减排25万吨。通过集体扩大绿电需求,阿斯利康将绿电溢价降低80%,使其供应商几乎以化石能源同等成本获取绿电,从而加速整个生态系统向净零排放转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